4年前,王健林和马云打了一个赌:
10年后,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份额占50%,我给他一个亿,如果没到他还我一个亿。
4年前,中国网络购物交易额是1.31万亿元,仅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.2%。
赌局设下的1年后,王健林改口说,当时只是玩笑,自己将不再坚持赌局。马云却将“炮火升级”:如果王健林赢了,那是我们整个社会输了。
4年后的今天,仅上半年,中国电商交易额达10.5万亿元,同比增长37.6%,增幅上升7.2个百分点。但电商在全国零售市场的份额距离50%,也还差得远。
看上去,“咄咄逼人”的Jack Ma似乎要输了,然而现实往往比我们想象得更加精彩。如今约期还未过半,两位大佬纷纷抛弃当年的初衷,选择了战略上的“握手言和”:马云在今年的云栖大会上宣称以后阿里巴巴将不再提“电商”这个词,要打造“新零售”;而万达却悄悄上线了自己的电商平台——飞凡网。
这些动作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——线上拥抱线下,电商和传统零售将从“敌对”走向“融合”。
你可以大呼看不懂,但这种策略上的转变绝非偶然。今年的双11,在无数人迎来一年一度的“剁手”狂欢节时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《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》(以下称《意见》)。
《意见》指出,市场上的零售业主体应该进一步推动线上和线下的融合,将线下物流、服务、体验等优势与线上商流、资金流、信息流融合,拓展智能化、网络化的全渠道布局。
这绝非简单的“自上而下”式行业指导。在近些年的互联网新兴市场存在着这么一个现象——行业先发展、政策规范后出台。政策规范的“后发”式反应机制一方面给新兴行业留有了前期发展的“试错”空间,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个事实:当政策开始出台的时候,这个市场已经发生了变革。
小米:线下渠道之痛
在手机行业,小米是最具有互联网和电商基因的一个。
自小米手机上市以来,依靠性价比、电商模式和社区口碑营销等互联网思维,这家创业公司“飞速”夺得国内手机销售第一的宝座。随后,小米模式很快成为竞争对手研究模仿的对象,一时之间,市面上的Android手机阵营出现了N多个互联网手机。
性价比之战最终将手机厂商推入了死角——用户的口味变刁了,过于关注价格和硬件配置使得品牌的辨识度不断降低。小米的话题性也不如之前那么强了。
更大的问题在于渠道。虽然小米把电商模式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,但目前电商渠道只占国内手机销售20% 到30% 的份额,即使已经占据其中的一半,但雷军仍然坦言:“小米今天的核心问题是触碰不到剩下的70% 到80% 消费者。”
小米之前的主要市场在一二线城市,平台的普及以及发达的物流使这些市场成为电商模式的桥头堡。但随着市场的饱和,渠道开始下沉,三四线城市出现“换机潮”,渐渐成为国内厂商逐利的“新战场”。在这些地方,消费者更倾向于在实体店购机,这对于线下渠道开展不足的小米来说,无疑于一记重拳。
而对于主打渠道优势的OPPO、vivo、华为来说,线下早已铺好了路。
在三四线城市,OPPO和vivo的门店及专柜数量均达到20万家以上,被称为“毛细血管”似的线下密集度是小米远不能比的。与此同时,华为也于去年底开始了线下布局,启动“千县计划”,计划在2017年把华为的门店开到1000个县城中去。
这一次,猪错过了下一个风口,掉了下来。
根据IDC公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研究报告,小米的出货量同比暴跌42.3%,在全国范围内被OPPO、vivo及华为全面赶超,仅位列第四。
雷军不得不承认,“小米的弱点一直存在,但对手机市场变化速度的估计严重不足,市场留给我们的时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长。”
对小米而言,哪怕已经认识到线下渠道的弱点,想要改变也很难。小米一直依赖的是口碑营销,没有中间渠道商。如果这个时候要把渠道转到线下就要重新考虑与运营商、经销商之间的关系,对基于成本定价的小米而言,几乎没有分摊渠道成本的空间。
雷军说:我们需要做线下,需要为不同的渠道准备不同的产品。传统的线下渠道是必须要试的,哪怕不行就算了。
于是,小米“艰难又坚决”地开始从线上走向线下。
从今年2月起,小米开始在线下开店,截至11月5日,小米之家已经在全国开设了40家店,并且预计三年内会开到1000家。
与此同时,小米开始与运营商和渠道商合作:今年6月,小米与中国联通制定了一份全年1500万台的手机包销计划;8月,与中国移动推出红米Note 4定制机;小米4S更是作为第一款与线下渠道合作的手机在苏宁线下首发。
尽管认为说服线下渠道合作是个“非常复杂的说服工作”,小米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了线下,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:线下究竟有什么魔力?
为什么要重回线下?
与手机略有不同,销售渠道对零售业的影响更明显。
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6年上半年,中国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28.2%,相比2015年全年的增速明显放缓,这也是近五年来,网络零售增速首次跌破三十个百分点。
数据是冰冷的,而业界的感受则更加直观。中百集团总经理万明治认为,线上零售实际上已经开始进入瓶颈期。他分析,基于物流成本和引流成本的提升,线上的运营成本在不断上涨,这可能导致盈利模式出现问题。
获客成本的提升的确是电商面临的一大问题。近十年内,互联网经济强势崛起,尤其是电商的迅速发展更是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。据CNNIC数据显示,截至2015年12月,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.88亿,互联网普及率为50.3%,其中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了4.13亿,几乎占据网民数量的60%。
然而在蛋糕不断做大的过程中,市场中参与分蛋糕的人也越来越多了。在德勤中国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(CCFA)近日发布的《2016中国网络零售市场发展研究报告》中,近五成的受访企业表示,不断加剧的同类竞争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构成了重大挑战。
互联网经济的核心是流量,掌握流量入口才可以用各种方法实现变现。
尽管几大电商巨头已经逐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,但以往依靠互联网流量红利迅速成长的电商巨头,现在也逐渐触碰到线上流量的天花板。换言之,线上流量红利还没有完全消失,但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带来爆发式的增长了。
现在电商面临的问题是:巨头因线上流量变贵而赚不到钱,而在市场上地位不占优的中小型电商又几乎无法与巨头抢夺流量,同样赚不到钱。一时之间,线上的优势变得不再明显。
在此情况下,一部分电商选择了另辟蹊径——用当下流行的直播+网红等娱乐化的模式来获取流量。
今年的双11可谓是各大电商在流量争夺上的一场重大战役,从天猫、京东、苏宁的直播大战,到天猫的娱乐化战略,往年的打折购物节已经渐渐变成全民狂欢盛宴。但热闹背后,在短时间内快速积聚的流量究竟有多少转化为了实际购买,是线上电商无法回避的问题。
而更多的人开始往线下走。2014年3月,阿里巴巴宣布策略投资银泰商业集团,称要全面打通线上和线下的零售业务;2015年8月,阿里宣布入股苏宁云商,进一步推进自己的线上线下融合战略;今年11月,阿里再次宣布收购大型连锁超市三江购物。